吉隆坡双子塔的霓虹尚未散尽,TSLAW TOWER的玻璃幕墙已被 5200 万流明的光瀑点亮。4月15日,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,吉隆坡的首个“灯光楼宇”以璀璨光影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。而这背后的方案输出来自一家中国企业——城市之窗。
城市之窗从广告代理起家,在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户外广告对接的过程中,摸索出了一套自主开发的“灯光楼宇运营” 的模式,并从2010年起,从上海外滩旁的花旗大楼逐步点亮北京秀水街大厦、广州广发证券大厦、成都金牛万达等20多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。
与纽约时代广场、东京涩谷等著名的城市夜景地标不同的是,“灯光楼宇”并不是靠不同规格的显示屏展示内容,而是通过光源灯带包裹整个楼体,在内容的加持下,实现“轻量级但高影响”。其优势是:面积大(可达上万平方米)、覆盖人群广、内容突出。
城市之窗创始人李定真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反复强调,灯光楼宇并非简单的建筑亮化,而是利用超高建筑的结构安装点光源灯带,通过动态内容设计形成覆盖数万平方米的视觉载体。这种模式的核心也正如“城市之窗”的名字,需要同时做到:为城市形象添彩、为公众创造愉悦体验、为品牌提供高光舞台。

城市之窗创始人李定真
相较于传统LED屏幕的广告功能,灯光楼宇更注重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平衡。以上海外滩为例,城市之窗的灯光秀既呈现浦东改革开放35周年的宏大叙事,也展现高校学生专属的毕业光影,更是车展期间各家车企的展示舞台。这种“1:1:1”的内容配比(城市形象、公众互动、商业广告各占三分之一),已成为城市之窗的黄金法则。
从“硬件输出”到“模式输出”,中国方案重塑城市地标价值
灯光楼宇的出海不仅是创意的输出,更是技术与管理体系的全球化验证。
“中马建交50周年”的亮灯项目从策划到落地仅用一个月,背后是城市之窗积累的2000余场国家级活动经验转化而成的数字化系统:中国团队+当地设计师形成本土化的视觉方案,断网播控技术确保内容安全,AI+人工可视化审批流程则解决了跨国协作的合规难题。
城市之窗的出海路径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科技产业的结构性升级。早期中国企业多以设备供应商身份参与海外灯光项目,而今则凭借全链路服务能力参与其中。在TSLAW TOWER案例中,城市之窗不仅提供内容设计与技术系统,更深度参与当地团队的运营培训,将中国的城市空间运营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知识资产。

上海毕业季亮灯祝福高校学子,城市之窗供图
这种转变的背后,是中国在数字光影领域形成的“双引擎”优势:硬件层面,点光源技术、智能控制系统在不断迭代,实现从最开始的颜色变化,到字体展示再到画面变化的跃迁;软件层面,城市之窗这样的企业训练出可快速响应多元需求的AI创意中台。
“技术+运营”的双重能力,让中国灯光模式在海外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目前,城市之窗已与泰国、越南等地标项目接洽,并计划以东南亚为支点,沿“一带一路”继续拓展。
重构城市公共空间价值
站在更宏大的视角,城市之窗的出海不仅是商业拓展,更指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革新:将地标建筑转化为兼具文化表达、公众参与和商业价值的“城市会客厅”。
这种模式在吉隆坡也初见成效。在TSLAW TOWER项目中,城市之窗团队将上海“I❤SH”设计理念本地化,结合吉隆坡的缩写“KL”,打造出“I❤KL”的经典画面,在日常运营中,与当地节庆主题交替出现,形成持续的情感连接。

“I❤SH”图样,城市之窗供图
此外,李定真也希望通过公众的参与与技术的迭代,助力城市打造文化IP。内容上,城市之窗从单项传播逐渐面向公共创作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内容设计——大学生毕业季投稿、市民节庆创意征集,正在登上灯光楼宇;形式上,团队正探索将AR、无人机表演与灯光秀结合,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。
李定真表示:“当一栋楼能同时承载城市记忆、公众情感与商业价值,它就真正成为了连接世界的窗口。”
夜幕降临,上海小陆家嘴区正化身光影剧场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,而在千里外的吉隆坡,同一套系统正在书写共建未来的愿景。光影流转间,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叙事,正以更柔软、更智慧的方式,照亮世界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